6月29日至7月5日,我校护理学院本科生前往澳门镜湖护理学院,开启了一段融合中医药文化探寻、实践技能体验与跨校协作创新的交流之旅。此次交流内容充实,涵盖医院实地参访、特色中医课程研习、正念训练及聊天机器人(Chatbot)设计开发和展示等。

一、文化浸润:医院与同善堂的文化探寻
在澳门镜湖医院的参观过程中,学子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医药的传统韵味与传承力量。中医科药房里手工称药的方式,展现出中医的严谨细致,吸引了外国同学纷纷参与体验。中医理疗室洋溢着浓厚的实践气息。老师为巴西同学精准施针时,那份专注让人驻足凝望;学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操作理疗仪器,当感受到穴位刺激的瞬间,对中医的独特魅力有了更为真切的体会。


随后走访的历史慈善机构同善堂,静静承载着中医药的独特记忆。那座拥有80多年历史的老中药柜,作为政府唯一特批可不贴药物标签的文物,斑驳的木纹里藏着岁月的故事,让学子们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有了更具体的体悟:传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保护中延续生命力。

交流次日,学子们深入社区与养老机构进行实践观察与互动体验。我校两位学子分开行动,一位走进九澳工会下属的养老机构,沉浸式感受专业养老服务场景;另一位则深入社区,探寻老年群体日常活动的重要场地。在此期间,学子们了解到澳门养老机制、养老院发展历程及运营模式,发现其设备与理念和内地多有不同。这些独特的经验与视角让大家对跨地域养老服务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二、中医体验与正念课程的身心感悟
回到澳门镜湖护理学院后,中医课程的学习将理论与实践深度交融,成为一场沉浸式的知识探索。课堂上,学子们习得中医看诊的核心技巧:通过观察舌头的颜色、舌苔状态与形态,便能判断身体是否存在血瘀、气虚等问题,领悟到小小舌头竟是健康的“晴雨表”。更令人难忘的是刮痧、拔罐的亲身体验。当工具在肌肤上留下印记时,大家不仅理解了这些疗法的原理,更体会到中医“治未病”的深远智慧。

最后的正念课如同一场温柔的心灵休憩。在老师引导下,学子们追溯正念历史,探讨“活在当下”的意义。那些关于生命与存在的对话,让连日忙碌的大家舒展身心,深刻领悟到:健康不仅是身体的无虞,更是心灵的平和安宁。

三、Chatbot设计与展示:团队协作的高光时刻
作为本次交流的核心项目,Chatbot的设计与展示凝聚了团队的全部心血。由我校、西安交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遵义中医药大学及澳门镜湖护理学院同学共同组成的“Nobody小组”,在跨地域协作中碰撞出思维火花。团队聚焦“围产期抑郁产妇”群体,设计了名为“Joyful pregnancy/笑孕了”的AI Chatbot。该智能助手设计颇具巧思:既能提供涵盖饮食调理、适宜运动、心理疏导等个性化方案,还能设置提醒闹钟督促产妇坚持干预;加入的长效评估机制可动态追踪效果,确保干预的持续性。从功能框架搭建到细节打磨,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智慧:有人负责调研数据,有人优化交互逻辑,我校学子作为核心功能的设计者与汇报者,始终致力于让解决方案更贴合产妇需求。



在最终展示环节,我校护理团队凭借清晰的思路与流畅的英文汇报打动了评委,成功斩获第一名。这份荣誉为她们赢得了向项目投资人及学院师生再次展示的机会。这段经历不仅促进专业成长,更印证了团队协作与关注社会需求才是创新的坚实根基。

四、学生感悟
1.2022级护理学 江芷馨
走进澳门的中医馆,一股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陈列整齐的中药材,以及医术精湛的中医师,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正念课堂则是这次交流中一段格外独特的记忆。跟随老师的引导,我们学着沉下心来锚定当下——专注于每一次呼吸的起伏,细察身体每一寸肌肤的感知,聆听周遭环境里细微的声响,那份与自我、与世界温柔对话的宁静,至今仍清晰可感。
这次澳门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不同文化和护理理念的碰撞与融合。澳门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其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护理领域,既有传统中医的智慧传承,又有现代西方护理技术的广泛应用。这种多元融合的发展模式为护理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2022级护理学 李桑柔
走访澳门养老机构的经历令我印象深刻。九澳养老院的老人们,并非待在房间里被动等待照料,而是围坐在院子里做手工、唱粤剧,墙上满满当当地贴着他们的绘画作品,处处透着蓬勃的生气。对比内地养老院常见的医疗化管理模式,这种“让老人活得像自己”的理念,像一颗石子在我心里漾开圈圈涟漪——原来养老从不止于“照护”二字,更在于“尊重生活本来的样子”。
最让我心潮澎湃的,当属Chatbot的设计与展示环节。作为核心功能的设计者,我始终记得那些为完善方案而通宵伏案的夜晚;为了让创意更精准地落地,团队里每个人都熬着夜打磨PPT,只为让最终的呈现更直观、更具说服力。那些并肩作战的热忱与专注,早已刻进记忆里,成了比成果本身更珍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