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8日,我校金域检验学院寇晓霞教授、李佩文老师带领8名同学,赴香港东华学院参与为期一周的香港东华学院暑期交流项目。同学们通过课程学习、实验操作及小组汇报等环节,深入探索检验医学的前沿知识,提升专业素养,拓展国际视野。

一、课程学习
在细胞病理学课程上,授课教授设置了分组汇报与讨论环节,东华学院的学生结合课程理论知识,围绕实验室安全、病理技术操作规程、检验质量控制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过程中不乏思维碰撞。通过系统的知识梳理与课外延伸,同学们不仅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有效提升了临床病理学技术的操作技能与批判性分析能力。
我校金域检验学院的同学也以小组形式加入讨论课,围绕细胞形态在临床案例诊断中的作用进行汇报。他们以流利的英文表达、精准的临床思维完成展示,并与东华学院的教授和同学展开深入交流探讨,获得了一致好评。


东华学院Albert Li教授为同学们进行授课

我院学习小组代表陆勇同学进行讨论课汇报
二、教师座谈
7月15日下午,金域检验学院带队教师寇晓霞教授、李佩文老师与东华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团队齐聚一堂,就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及科研合作开展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研讨。
座谈会上,李佩文老师介绍了金域检验学院在专业特色、教学模式及产学研融合等方面的成果与经验。与会教师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医疗行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重点探讨了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强化、学生交流交换及科研项目合作等方面的可能性。会场气氛热烈融洽,思想的碰撞为未来合作开拓了广阔空间。


三、参与实验课堂
7月17日、18日,师生一行走进实验室,分组参与了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课程。两院学生联合组成实验小组,在东华学院教授的指导下开展微生物学检验实操训练,同学们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还提升了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东华学院教师现场演示操作流程,并结合实验内容解析检测技术的应用场景。参与课堂学习的师生表示,这种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衔接基础知识与临床岗位,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四、心得体会
1.金域检验学院 寇晓霞老师
参与东华学院的课堂活动及教师座谈交流后,我对两地高校的管理和教学模式有了不少新的认识与思考。东华学院在落实“以职业教育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课程设置紧密贴合香港医疗体系的实际需求,高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2.金域检验学院 李佩文老师
此次访问香港东华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我们收获颇丰。东华学院在课程设计、实验室管理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经验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跨学科整合与课堂教学上的创新举措,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双方在交流中坦诚深入,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期待两院能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及师资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互动,共同推动检验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3.2023级学生 陈安琪
在交流期间,每一堂课我们都收益颇丰。第一天与第二天的小组汇报课上,每一位汇报的同学都大方得体,每一张PPT上都清楚地标明了文献来源,他们全面精准的汇报内容,既体现了熟练的信息检索能力,也展现了对学习的认真与热爱;实验课上,面对突发的意外情况,学长学姐们沉着冷静,用实际行动代替无用的自责,用暖心的安慰代替冰冷的指责,有条不紊地解决每个问题,积极弥补意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实验结果的严谨态度,即使到了下课时间,面对染色不成功的涂片,他们没有选择忽略,而是坚持在实验室里重复染色,直到得到理想的结果,这堂课才算是正式结束。他们的认真严谨,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未来的每一个病人负责。即便在略显枯燥的理论课上,课后围在老师身边请教探讨的同学们,也构成了教室里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4.2023级学生 张欣淇
东华学院的整体学习氛围特色鲜明:在五天的相处中,我发现学生们普遍目标清晰,学习内驱力强,课下会主动找老师解决课上的疑问。同时,他们的课堂氛围也很值得我们学习——课堂上鼓励质疑与讨论,教师更像引导者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与同学们相处自然和谐,亦师亦友。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这里自然融合,不同视角的碰撞是常态,这种开放的环境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