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新闻速递

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2025年项目总结 | 英国伯明翰大学国际暑期交流项目

发布日期:2025-08-26             点击:


7月21日至8月8日,我校南山学院和第三临床学院学子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参加了为期3周的国际暑期交流项目学习并顺利结业。

一、课程学习

全体同学参加了专为生物医学科学、医学等相关领域学生打造的生物医学科学、临床护理和人口健康研究挑战的课程学习,该课程旨在介绍医疗保健、转化研究与应用研究知识。随后,同学们分为2组,4位同学选择了聚焦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试验的实验组(Bench to Breakthrough),另外7位则选择了专注临床技能和人群健康的临床组(From clinical to community)。

1、实验组(Bench to Breakthrough)

同学们在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下走进实验室,实操基础实验与核心技术:先从手动移液枪的微量液体精确量取练起,再体验电动移液枪处理大批量样本的高效,还练习了96孔板的样本加样、梯度稀释与检测读数;课程重点涵盖Western Blot技术全流程,从蛋白样品制备、电泳、转膜到抗体孵育与显影分析,同学们亲身体会操作细节对结果的影响;同时系统学习细胞培养基本功,包括无菌操作台规范操作、细胞复苏传代与状态维持。

2、临床组(From clinical to community)

同学们系统接触了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解剖等课程。

临床问诊极具实践性,经验丰富的SP(Standardized Patient,标准化病人)老师扮演患者模拟真实场景,问诊结束后,SP老师、评分老师及同学会共同反馈,助力同学们明确优缺点以改进;体格检查同样重实操,教学团队老师担任SP模特并实时指导,帮助精准掌握检查部位与有效操作;理论课围绕食品、肠道微生物及肥胖等主题展开,还穿插多样小组合作任务,既加深知识理解,又提升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3、知识整合与最终评估

在项目第二阶段,同学们整合所学、分享见解,以团队协作应对现实医疗保健难题。此阶段教学重点覆盖临床试验设计、实施及伦理规范,助力同学们掌握评价医学证据的核心工具;同时带领大家回溯医学发展史,剖析重大突破与坎坷教训,理解医学进步的背景、驱动力及社会伦理挑战,帮助建立辩证视野,为实践注入历史纵深感与批判性思维。

作为课程的重要实践和最终评估,同学们2~3人一组合作完成专业学术海报,综合运用所学展示对某医疗健康议题的研究思考,海报清晰呈现研究问题、方法、发现与结论,既凝聚团队协作智慧,也成为衡量大家知识整合、问题解决及学术沟通能力的重要标尺。

二、探访英伦

学习之外,项目方还安排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同学们漫步英伦古老街巷,探访历史城堡与教堂,感受岁月沉淀;在大英博物馆见到祖国珍贵文物,更深刻体会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坚定 “吾辈当自强” 的信念;走进牛津大学,不仅领略古老建筑与顶尖学府风采,更感悟到这里跨越时空的求知氛围——真正的学府既是知识仓库,更是思想熔炉,始终上演着过去与未来的对话。

三、心得体会

1、教师教学与发展研究中心 林爱华老师

此次带领11名同学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参加生物医学暑期项目,我深切体会到国际化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深远影响。同学们按兴趣分为两组,临床组通过模拟诊疗、医患沟通训练,既提升了专业技能,也培养了人文关怀精神;实验组系统掌握了蛋白质免疫印迹、细胞培养等关键技术,在实验室中展现出严谨的科研态度。

面对全英文教学环境,同学们在与授课教师、实验带教、标准化病人及各国学生的互动中,展现出炽热的求知欲、快速的适应力、扎实的专业素养、流利的英语表达和国际化视野,让我倍感自豪。

2、第三临床学院 黄雯熙

在一次问诊模拟课上,我和同伴决定尝试用大三学的中医问诊方式。我快速回忆起 “十问歌”,把英文表述匆匆记在笔记上。我向老师介绍了“望(look)、闻(smell)、问(ask)、切(palpation)”四诊,一步步演示。做最后一步切诊时,老师格外好奇,追问能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什么。我简单讲解了手法,用有限的英文词汇解释脉象有沉浮快慢之别。

模拟结束后,不少老师说这是他们第一次了解中医,纷纷表示惊叹。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做了件有意义的事。这段因语言受限而略显艰难的短暂交流,竟成功激起了他们对中医的好奇,这已让我无比满足。

3、第三临床学院 邹淼

学术课程中,我选择了Clinic to Community(C2C)方向,第一节问诊课尤其难忘。因语言问题稍显吃力,自评时我说“a little bit bad”,但老师却肯定了我的诸多可取之处,还表扬了我的做法与观点。这让我真切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国内常因不完美而自我批评,西方则更倾向鼓励式教育。这节课虽全程紧张,却让我既学到知识,又收获了自信。

出游时,我们探访了圣马丁教堂、大本钟、牛津大学等著名景点,也品尝了不少特色美食,更深入地了解了英国风土人情。回望这21天,真是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4、南山学院 胡颖虹

感谢学校给予这次交流机会。伯大之行让我收获了新知识与友谊,更拓宽了国际视野。其中,与各国同学的交流、和导师讨论时的文化碰撞,以及伯大临床课程独特的教学模式,都令我印象深刻;而伯大临床课程的独特教学模式更让我受益匪浅——通过组建 ACE 团队开展问诊及体格检查的角色扮演,学生能即时获得“患者”反馈,为日后面对真实病患积累了扎实经验。

5、第三临床学院 张汝静

参加这次研学活动,实际收获远超出了最初的设想。全英文的教学环境给了我前所未有的语言锻炼机会。虽然初期不得不依赖翻译软件,但在伯明翰的二十天里,我逐渐培养了英语即时反应能力,能够更自信地用英语表达观点。这种能力的提升,对我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都将大有裨益。

二十天的英国之行转瞬即逝,但留下的记忆与收获将伴随我继续前行。这次交流不仅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专业能力,更让我学会了在陌生环境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我深切体会到,真正的教育不仅发生在课堂,更在于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