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新闻速递

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2025 GZLAB/GIRH-FIRH学术交流会暨呼吸健康国际合作 联合实验室学术会议间质性肺疾病专场举办

发布日期:2025-09-01             点击:


8月12日至13日,GZLAB/GIRH-FIRH学术交流会暨呼吸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学术会议间质性肺疾病(ILD)专场在广州国家实验室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坦沙院区举行。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费尔斯通呼吸健康研究院(FIRH)科研主任Martin Kolb教授应邀访问广州国家实验室和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8月12日,在广实合作交流部副部长赵璐璐与呼研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部主任王红玉教授的陪同下,Martin Kolb教授对广实开展深度调研,依次走访了生物资源库、诊疗仪器创新平台及实验室等多个核心部门,了解广实在外泌体技术应用、类器官芯片研发等前沿领域的科研突破与创新成果,并与相关负责人就平台建设及科研实践经验进行深入交流。

一、专题学术交流会

8月12日下午,间质性肺疾病专场学术交流会在广州国家实验室举行。会议由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李时悦教授、变态反应科副主任兼呼吸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副主任陈如冲教授共同主持。

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呼吸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钟南山院士发表开场致辞。钟院士首先回顾了中加团队自10年前开始在肺纤维化诊断领域的合作历程,并简要介绍了广州国家实验室的重点研究方向及其在呼吸系统疾病领域构建的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全链条整合模式,同时展望中加双方未来在肺纤维化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的潜在合作机会。

Martin Kolb教授带来题为“Past and Current Pulmonary Fibrosis Research ”的精彩分享,系统介绍并总结他个人在肺纤维化领域的研究兴趣与工作历程,代表麦克马斯特大学费尔斯通呼吸健康研究院团队汇报过去二十年间在ILD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并重点阐述了肺纤维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包括基质硬度和机械力的作用,以及血管重塑、肺动脉高压在肺纤维化疾病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机制,开创性地将生物力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为理解纤维化微环境提供了新视角。

Kolb教授以抗肺纤维化新药的研发为例,阐明治疗靶点选择验证和临床试验设计的重要性。他指出,现有的药物虽能延缓肺功能下降,但仍无法实现对疾病的逆转,如何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是当前最大的挑战。跨学科合作将是推动ILD研究突破的关键,期待未来在类器官芯片技术、构建影像——基因组学关联模型等多方向与中方团队深入合作。

韩茜教授以“Dynamic Radiomics Framework Predict Disease Behavior in ILD”为题,介绍了动态放射组学在预测ILD疾病行为中的应用,分享了呼研院ILD亚专业团队近年取得的多项研究成果,并期待与Martin Kolb教授及其团队加强合作。董鸣研究员分享了题为“The Diagnostic Application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Pulmonary Fibrosis”的研究成果,介绍其团队在外泌体生物标志物研究中取得突破,成功筛选出对ILD具有独特诊断价值的前体SP-B(pro-SP-B),通过药物筛选平台鉴定出潜在治疗药物,并为无创诊断技术的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黄浚峰博士围绕“Safety and Efficacy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 Subgroup (MSC-exo-s1) for anti-MDA5+ Dermatomyositis-related RP-ILD”这一主题,汇报了李时悦教授团队开发出具有抗炎特性并可显著抑制肌成纤维细胞活化的外泌体亚群这一创新疗法,介绍临床前动物实验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临床试验的初步结果,提供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完整证据链。周凯欣研究员以“Cohorts for Respiratory Health @ GZNL”为题,重点介绍广州国家实验室生物样本库的建设情况。广实生物样本库整合了百万级社区人群和特定疾病队列数据,为呼吸疾病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实现了从流行病学到精准医学的无缝衔接。孟舒研究员汇报了题为“Targeting GSNOR to block EndoMT and lung fibrosis”的研究成果,提出GSNOR作为肺纤维化治疗新靶点,GSNOR抑制剂可有效阻断纤维化进程,这一发现为理解纤维化发生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该团队开展的系列创新性研究不仅拓展了对肺纤维化分子机制的认识,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策略。

在专题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疾病机制解析、生物标志物临床转化及快速进展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精准治疗策略展开了深度对话。Martin Kolb教授强调构建“临床——分子”双维诊疗体系的必要性,以及开展大规模纵向队列研究对揭示疾病演变规律的关键价值。钟南山院士特别强调早期诊断的核心价值,明确指出亟须通过研发高灵敏度诊断技术来构建早期干预体系,从而为疾病防控争取宝贵时间窗口。

在闭幕致辞中,Martin Kolb教授对本次会议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中国研究团队历经十余年深耕在间质性肺疾病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与创新性成果,并期待未来在联合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更具有战略意义的深度合作。

二、科研合作项目讨论

8月13日上午,Martin Kolb教授与李时悦教授团队在广医附一院大坦沙院区门诊三楼呼吸介入中心会议室召开合作科研项目讨论会。李教授团队分享了肺泡蛋白沉积症及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相关项目的最新研究进展,中加双方专家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并探讨未来合作方向及项目实施计划,以推动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与临床实践。

三、院士大查房

会后,Martin Kolb教授前往间质肺疾病病区参加查房,在听取郭炳鹏医师详细介绍一名疑难病例患者的病史后,与钟南山院士一道对该患者进一步详细问诊与查体,并获得患者积极配合。

Martin Kolb教授应邀参加了院士大查房和多学科会诊。会议由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李时悦教授主持,钟南山院士、Martin Kolb教授和院内外多名相关学科专家共同参与讨论。

首先由韩茜教授概括总结该疑难病例总体情况,随后由王蔚进修医师和郭炳鹏主治医生详细介绍该患者病史。与会专家们根据各自专业领域知识对该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发表意见。Martin Kolb教授在病例分析中系统阐述了专业观点,钟南山院士最后概括总结诊断意见。

四、结语

Martin Kolb教授的来访及深度参与,为间质性肺疾病研究注入了国际前沿视野,其与GZLAB/GIRH团队的思维碰撞与深入探讨,进一步明确了中加联合攻关方向。双方将以本次会议为重要基石,共同持续推进间质性肺疾病的基础研究及转化研究,携手擘画呼吸健康国际合作新篇章。

Martin Kolb教授是加拿大ILD领域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肺纤维化病理生物学、发病机制(尤其关注疾病进展相关的生长因子、基质异常及血管重塑研究)和药物研发,以及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领导多项肺纤维化生物标志物开发工作,担任多个ILD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与指导委员会成员。Martin Kolb教授曾担任《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主编(2018-2022),现为该期刊ILD领域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