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新闻速递

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2025年项目总结 |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访学项目

发布日期:2025-08-19             点击:


8月3日至9日,我校金域检验学院、第六临床学院、儿科学院及南山学院学子们共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医学与生命科学专题交流学习。此次访学以课程研修、校园及机构参访、小组研讨与汇报等多元形式,搭建起国际化的学术对话桥梁,亦为两校医学领域的合作互动注入新动能。

一、课程学习:名师引航 探新域

项目期间,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授们为同学们带来多场学术课程,内容涵盖免疫治疗、微生物感染机制及抗肿瘤研究等前沿方向。

Dr. Mei Yu系统讲解抗肿瘤免疫核心机制及抗体疗法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突破性进展,帮助同学们拓展对其应用边界的认知;Dr. Png Chin Wen深入浅出地阐释癌症发生的遗传学奥秘及前沿免疫疗法,同时引导同学们探讨治疗成本控制、临床转化路径等医学伦理议题,启发大家以多元视角观照社会现实;Dr. Yongliang Zhang围绕免疫学与微生物感染,从宿主与病原体复杂互作机制切入,解析二者动态关系及相关前沿治疗策略。

二参访交流:学游南洋 启新思

课余时间,师生一行走进Hive学习中心,体验“翻转课堂”空间设计,于李伟南图书馆前与校园大使深谈留学生活,沉浸式体悟顶尖高校开放包容的办学特色与创新博雅的育人理念。

在新加坡城市重建局中心展馆,“270°一日新加坡”实景与城市沙盘生动勾勒出“医院融于城市花园”的规划蓝图。结合沙盘演示,讲解员详解新加坡将优质医疗保障体系与城市规划、交通网络深度耦合的先进理念,帮助同学们对“健康城市”建设形成具象认知——让大家深刻体会到科研不止于实验室,更嵌入城市肌理与民生日常;同时直观感知学术探索与城市发展的共生智慧,为理论学习锚定更多实践坐标。

三、小组汇报:访学收官 策新篇

访学最后一天,6个小组围绕不同主题呈现各具特色的结业汇报,将连日积累的知识与思想碰撞,凝结为一场场兼具严谨性与感染力的展示。各组汇报既深植专业,亦不乏创新视角。Dr. Mei Yu逐一点评,并宣布第四小组夺得 “优胜小组” 称号。

四、心得体会

1.金域检验学院 徐德意老师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访学之行,既是一场酣畅的课堂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对话。

通过本次项目的研习与交流,我不仅对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学范式与育人理念有了初步认知,更被该校教授潜心育人的热忱深深触动。与此同时,我校学子在访学中展现的学术素养、协作能力与文化适应力,亦印证了我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扎实成效。这些双向的观察与反馈,既为我们打开了借鉴国际经验的窗口,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自身育人体系中值得坚守与深化的优势。

2.金域检验学院 佘思雨同学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为期一周的医学访学中,我们沉浸于全球顶尖学府的学术盛宴,前沿课程聚焦肿瘤免疫,教授们以精炼幽默的全英文授课,让我们在夯实专业的同时,亦提升了英语听说能力。校园里,创新教学空间设计巧妙——自习区与休憩区的科学划分、互动式学习场所的灵活设置,处处渗透着“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从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设计与公共卫生体系布局中,我们领悟到“健康城市”与医学发展的深层联结。

于我而言,小组汇报堪称本次旅程的成长高光。尽管筹备时间紧迫,且需全程以英文完成汇报与答辩,成员们仍凭借紧密协作圆满呈现了课题成果,在压力中淬炼出更强的团队凝聚力与学术表达力。

3.儿科学院 蔡凯茵同学

在这次关于癌症研究与免疫疗法的学习中,我感受到知识的深邃与医学的广博。每一位讲者的分享都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对癌症这一复杂疾病的理解。

癌症遗传学的概论让我意识到,癌症不仅是一个生物医学问题,更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免疫疗法的快速发展,展示了我们如何利用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治疗理念的颠覆。在讨论adoptive免疫疗法时,我被其潜力深深吸引。关于抗肿瘤免疫的探讨让我认识到,癌症细胞的免疫逃逸策略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此外,对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与微生物免疫逃逸策略的学习也让我受益匪浅,理解微生物群落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从更广泛的视角审视癌症。

4.第六临床学院 乐翔同学

这次研学让我置身癌症免疫治疗的最前沿。从CAR-T细胞的精准改造到双特异性抗体的靶向攻击,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到微生物组调控,科学家们正以惊人的智慧开辟多维度治疗战场。最让我震撼的是"冷肿瘤"转化技术——它能让免疫系统重新识别并歼灭癌细胞......

作为医学生,我既看到了个体化医疗的曙光,也意识到肿瘤异质性、治疗成本等挑战。这场研学坚定了我的信念:癌症治疗正在迎来革命性突破。未来, 我愿深耕交叉学科领域,推动前沿科技向临床应用转化,为战胜癌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